福字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福字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与爱立信交叉授权背后华为的隐忍与野心《资讯》

发布时间:2020-11-05 17:00:03 阅读: 来源:福字厂家

而2016年年初的牵手爱立信,对于华为来说,正是以一种隐忍的姿态换取未来5到10年的战机、战略转换的周期。5年后,相信会有更新的一幕,值得我们反思与重估它今日的举动。 一件事,如果忽视它的时间窗口,很难看到背后的真实逻辑。

譬如3天前华为与爱立信续签专利交叉协议一事。但媒体解释跟华为官方一样,即“创新与知识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为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支付合理的补偿对于促进技术窻、对技术进行共享与标准化、驱动和加速产业进步至关重要”。

这有点正儿八经。很明显,表态没有体现双方背后的合作与博弈的深意。事实上,由于爱立信手机终端业务已持续萎缩多年,所谓“交叉专利授权”,更多还是华为为终端业务付出巨额专利费用。

一个未经确认的说法是,爱立信专利费标准约为签署方销售额的1%,一般授权协议周期4到7年,若按5年签,2015年华为终端营收约200亿美元,需付专利费10亿美元。如按任正非未来5年终端营收要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算,华为届时可能要付50亿美元。综合折算,华为或须掏出30亿美元。

相信数据最终会有出入。但这并非我要分析的重点。我的问题是,华为为何此刻公布这一消息;为什么甘心掏这么大腰包;协议签署背后,两大巨头隐含什么博弈内容,涉及什么格局转换;它对整个产业尤其中国本地同业有哪些启示与影响等。

一个微妙的时间点

必须结合时间来说。这是2016年初,华为终端刚经历了一个狂飙突进的2015年,终端全年出货突破1亿部,刚为此做了一番庆典;刚刚结束的美国CES上,华为终端发出了声音;不久,华为每年都要发声的巴展,又要揭幕了,少不了华为终端的声音。

而1月13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集团市场工作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对三大业务部门都提出了全球化目标。尤其强调,华为终端业务“要敢于在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同时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过中高端带动中低端的销售”。

相信你能感受到这家巨头身上的某种紧迫性。那就是,华为集团正处于一轮关键的全球化周期,事关它在未来5到10年的战略布局。与爱立信的专利交叉授权协议,应该是华为2016年及之后多年全球化战略在技术层面的率先反映,当然更多涉及它的终端业务。

要体会任正非话里有话:终端5年超越1000亿美元,对华为终端来说,可能不是神话,因为,除了手机,华为终端一定会进行水平布局,涉入更多产品线。但是,这一句不能忽视,“同时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过中高端带动中低端的销售”。它意味着,华为终端品牌需要进一步提升,必须进入全球中高端之列。

这目标里,隐含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病,也是一大障碍。那就是,在经过多年奋斗、成为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企业后,华为在美国市场仍没有真正的参与感。

我的观点是:未来5年,华为集团将经历一波更具影响力的全球化进程,如果不能突破美国市场,并在美国、欧洲、日本,当然也包括中国这种消费强劲的市场区域树立起更高的品牌,就算终端业务完成销售目标,华为依然难以称得上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

而突破的关键力量,短期应该来自华为终端。相比侧重基础设施、“水电煤”、管道价值的运营商业务,侧重消费类的华为终端,更容易消除美国政府意识形态的审视,不那么敏感。

要突破美国市场,覆盖全球,真正跳向全球中高端品牌竞争之列,必须先扫除技术壁垒。与爱立信的专利交叉授权协议,就是华为将最大市场风险——专利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的关键策略。

去年11月30日,也即华为终端发布Mate8后的次日,我写过《Mate8背后:华为的野心、边界及瓶颈》一文。其中提到,由于华为集团不断驱动上游谷歌、ARM创新,终端业务出货迅猛,可能引发手机价值链玩家警惕,“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未来一到两年,华为或将遭遇三星、高通、苹果或者斜刺里的专利战。华为专利储备深厚,但主要是围绕通讯设备、芯片领域部分,在软件、手机终端上并没有拉开差距”。

必须承认,我忽视了更多斜刺力量。在通信终端产业链上游,除了谷歌、ARM、高通、苹果、三星外,还有爱立信、微软、英特尔、联发科等许多核心玩家,甚至富士康这类代工企业也有相当的话语权。

为什么非是瑞典爱立信?

这里你可能会问,爱立信到底有什么能量,让华为必须牵手?而且,即便华为中短期有突破美国等关键市场的强烈诉求,跟一个瑞典企业有什么关系?

这家企业的历史足证它的技术积淀。瑞典爱立信成立于1876年,次年就掌握了电话机制造技术,1878年11月推出了自己的品牌。100多年后,当数字时代开启后,它很快成为2G/GSM、2.5G/GPRS领域的龙头,业务覆盖了网络设备、专业服务、技术授权、移动终端等,是名符其实的全球通信业巨头,它左右着2G、3G、4G多世代的许多关键技术,涉及设备与终端等许多链条。其中,3GWCDMA市场份额全球第一,4G时代,它的LTE专利地位也执牛耳。事实上,LTE就是爱立信最先提出的4G标准,并为国际标准组织3GPP最早确认。2009年以来,它就在全球部署100多张4GLTE网络。

当然,爱立信自身的手机业务,在度过多年辉煌后,2012年为索尼盘下,爱立信退出手机业,专注于网络设备、专业服务,但它在终端领域的技术专利依然十分强悍。在整合下原北电核心技术后,截至目前,它在全球共申请35000多项专利,尤其在美、欧有强大的雷区。

体会一下爱立信CEO卫翰思4年前的话:“到201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消费电子设备都将或多或少地实现无线接入功能。届时,任何希望进入这一市场的公司或生产商都需要首先和爱立信达成合作协议。”

再看一个细节:截至目前,在终端领域,绝大部分领先过的以及正在领先的手机巨头,都挨过它的技术“板子”:从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到苹果。而中国的中兴通讯与小米,也被它告上过法庭。事实上,几年前,爱立信与其他海外巨头还曾针对中国手机阵营发出过整体威慑。这一过程中,爱立信的技术获得了大量的授权机会。

一个必须提及的布局是,早在2001年,爱立信便成立了爱立信移动平台公司,向全球设备生产商提供2.5G和3G技术授权,这就是后来爱立信技术授权平台。2011年,这家巨头的技术专利业务,就已经开始成为整个公司的赚钱机器。

这就是爱立信的地位。华为当然绕不过。华为网通设备有强大实力,在3G、4G、5G三个世代也有相当多的专利,但因过去定位于B2B业务,专利更多集中在网络设备领域。华为手机处理器、操作系统等核心环节都已自主,但从2G到4G的终端,全球标准林立,专利更是分散,华为仅靠自主创新不可能消除更多风险。

如果将美国市场与全球化目标、未来5年的品牌战略乃至未来10年甚至更远的战略愿景综合考量,华为为此大掏30亿美元的腰包,也是合算的。

华为的隐忍与野心:资本换技术、信任及节奏

巨资获得爱立信专利使用权,华为当然可以消除技术风险。但我觉得,这一动作有更多深意。

说到进军美国,其实华为终端已经开始了。这块业务虽然不像运营商业务那么敏感,但是老美的意识形态思维肯定不可能完全消除,它本来就更像是借政治口实阻击华为落地。

尽管华为有委屈,但为了进入这一关键市场,你还得隐忍,持续表露自身的透明感,以换取信任。与爱立信签署如此长周期、涉及巨资的专利协议,对于华为的形象塑造来说,也是非常有利了,它说明,中国这家巨头遵循的是国际规范,为进入市场,它甘心为全球创新、为知识产权买单,而不是偷玩什么手段。我相信,这种动作会在产业界、区域国家政府尤其美国、印度等许多国家政府那里,留下深刻印象,持续建立信任。

我相信着这里面有华为中短期的全球市场公关用意,十分迫切。但若从长期战略看,另一重博弈可能更具雄心。那就是,华为与爱立信这类巨头的博弈,将随着这一次的专利交叉授权,发生微妙的变化:GSM(2G)、UMTS(3G)及LTE(4G)蜂窝标准上,华为巨额买单,是为为它的5G时代扫除关键路障,为争夺下一世代的市场地位甘心隐忍。

这一重用意绝非我的猜测。这本来就是华为未来5到10年的愿景之一。

前年,我写过,2G时代,中国没有什么标准话语权;3G时代,中国主导的TD-LTE空有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抬头,市场上仍是个看客,WCDMA标准应用最广泛。底层专利由爱立信、诺西、阿朗等占据大部分,华为、高通在各自细分领域也有不少。

这种格局左右着中国通信业下游竞争力。苹果、三星、HTC的专利博弈,以及背后爱立信、高通、谷歌、微软们的博弈,当然也包括全球通讯业、无线芯片领域的整合案,都让人看到了专利博弈的残酷。

为实现超越,华为早在2002年就开始研发4G。2004年底开始4GLTE标准化工作。当时华为联合的对象就是爱立信、高通,它们在3GPP里列了4G项目。之后开始华为开始出产品,2008年底,第一款商用产品就出来了。那时,中国大陆3G才真正开放。2009年,华为在挪威奥斯陆部署了全球第一个LTE商用网络,跟北欧运营商TeliaSonera一起共建。

之后5年,华为在FDD-LTE、TDD-LTE领域的累积越来越深。这一周期,爱立信、思科整体疲惫,华为一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通信业巨头。

但是,3G时代,国际标准多,壁垒森严,4G时代虽有一定融合,但整体技术分布仍十分分散,雷区多多,华为要想越过海外巨头的封锁,也很难。它在持续布局3G、4G的周期里,一直寻求能在5G时代实现超越。

事实上,早在2009年华为首个4G商用网络落地奥斯陆后,华为就开始酝酿下一代产品,当时公司研究部成立一个团队,专门研究5G技术,很快又了一些初步成果开始.2013年,华为CEO在伦敦全球MBB论坛上,正式发布过这一消息。

不同于2G到4G时代全球标准并行,5G时代,由于实体经济与ICT工业大规模融合,它对于通讯领域乃至更广的ICT领域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技术标准、方案的融合上。物联网概念下的人人链接、人物链接、物物链接的要求,使得未来的5G标准,必须适应全球化市场的要求。否则,根本无法真正实现连接,不可能推动应用层面出现产业规模。

就是说,为5年后计,华为必须加快战略转型。而这5年,也是它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终端等领域,它必须还得暂时适应爱立信、诺西等海外巨头们的游戏规则。

前年,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CMO杨超斌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既得利益者来讲,要打破现有的格局是很痛苦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个ICT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一家公司,如果不去接受这个变化,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这句里面,我体会到既有一种挑战的斗志,也有一种自我警醒。挑战在于,华为不能一直在海外巨头的游戏规则里生活,它必须寻求超越;警醒在于,华为自身也需要更多适应。在当时杨超斌的PPT里,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5G时代,华为将建立全球统一的标准,公司扮演的角色是:核心标准、技术创新。

与爱立信之间当然还会有持续多年的博弈。爱立信也在不断悬挂着它的5G梦想,试图未来继续执掌行业。而它在放弃手机终端业务后,至今没有放弃2G、3G、4G三个世代的终端底层专利,甚至还不惜成本与臭名昭著的专利流氓UnwiredPlanet交易的原因,在我看来,更像是为它的5G时代创造缓冲。

为防止过往许多专利成为沉淀成本,我的预判是,未来5年,爱立信的授权策略可能会更激进。

如此,就能理解华为为何甘心用如此巨大的成本,签署专利交叉授权协议了。我能体会到一家持续崛起中的中国企业身上的那种忍耐力。当然,这于华为来说,确实也是必需。华为终端虽然目前谈不上属于华为核心定位,但却是化解管道化压力,构建云计算时代“端到端”服务体系的关键。而且,既然任正非已喊出1000亿美元的营收要求,华为终端也必须消除各种不确定性,冲刺这一目标。

协议对中国产业界的启示

那么,华为的这一动作,对于本地企业来说,有哪些启示?

首先一层,我认为,它就像华为官方披露续签协议时的表态一样,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为使用支付合理补偿,这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共享与标准化,驱动和加速产业进步至关重要。

那种通过区域布局逃避专利费用的策略,虽然一时有效,但若要有更大品牌扩张,走向全球市场,根本无法绕过。

比如中国小米,它前年以来就遭遇了爱立信了警告,甚至一度走向印度法庭,后来双方解决部分,小米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截至目前未见更大范围的授权合作。这反映在小米的海外有限出货上,也反映在小米不管水平布局、通过自身或生态不断涉入新的终端产品上。也就是说,专利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的话,小米的商业模式会受到一定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说,2015年,雷军之所以在出货上食言,与它的海外布局有限深有关联。

当然在商言商,只要小米在合法的区域行事,合理避险,也无可厚非。而且,巨头爱立信多年来的专利授权价格,即便在FRAND原则(公平、合理、无歧视)下,对许多新创品牌来说,也难承受。通过中国大陆“避风港”机制,规避风险,降低成本,也是许多企业的生存策略。

但若想实现新突破,你必须付出代价。而且,很多时候,这种代价随着时间积累,体现最深的还不是资金层面,而是你的技术创新方面。一味的躲在“避风港”里,会有麻醉感,延缓自身的技术提升、自主创新。

当然,如果你有大把的现金,或者超强的资本运作,能抓住一些收购机会,就像联想一样,是可以获得全球部分专利权,消除部分风险的。但没有一家只靠收购获得技术自主的。

一些产业人士对于华为巨资付费有些不以为然,甚至有点嘲讽。他们没有看到买单行为里隐含潜在市场的突破,产品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试想,如果华为手机没有什么竞争力,它怎么可能有“机会”掏腰包。这不是庸俗辩证法。专利费说明了一个企业的业务正处于上升势头。

其次一层,要意识到,尽管华为这次买单所费很多,但双方签署的仍是交叉授权协议。它意味着,爱立信类似业务也少不了使用华为技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能与巨头签署交叉授权协议,相当不易。

你去梳理一下,在上述提及移动通讯巨头里,只有三星少数几个与它签署了交叉授权协议。更多手机企业,只是单向付出专利费,甚至苹果至今仍在与爱立信博弈,试图通过久拖不决的谈判,躲过这一周期。

华为与爱立信暗中博弈多年,但近几年很少看到它们之间发生诉讼苗头。这印证着华为自主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强大技术储备,它不可能走到今天。只是说,这个阶段,它需要中断业务冲刺,到了买单更多的时候。

还有一层,我觉得更为重要。要看到,未来的世界,不但本土实体经济与ICT之间持续融合,全球区域经济体之间也在发生形式上的整合,各种区域性的贸易组织、联盟体持续形成,就像它对未来5G标准的技术统一、适应全球化诉求一样,中国企业需要更多考量一个开放、融合的市场趋势,如何学会在复杂的游戏规则里,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国际巨头共舞,已经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了。

上面已经提到,华为的用心里,就有这一重,任正非多年来要求华为坚持自主创新,但并没有强调过头,陷入一种产业民族主义情绪。既然意识到未来的全球5G标准是一种融合模式,你无法保证自身技术完全主导,就必须寻求更多合作。

与中国许多企业之间擅长的“三观碎地”的撕逼不同,华为走的是技术开放模式。它的“被集成”战略里,隐含着两重用意: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统筹所有适合的技术方案,包括外部方案,某种程度上,华为是全球通讯领域最大的系统集成商;二是你必须具有定义市场、应用的能力。说白了,你必须能主导市场层面的部分游戏规则。这两者缺一不可。

从开放合作来说,与爱立信之间的交叉授权协议,华为固然将付出许多代价,但它的另一面也是如此:爱立信的技术与方案,将纳入华为的“被集成”战略中,成为华为综合服务体系里的一部分。或者说,爱立信无形中也不过是华为的技术供应商。

事实上,华为虽然期望在5G时代建立全球统一标准,扮演的角色是“核心标准、技术创新”,但在这一前瞻布局上,并非封闭模式。除了在全球范围设立诸多研发中心,招募国际顶级科学家外,华为一直坚持开放合作,建立5G产业联盟,深度参与全球三大前沿机构METIS、5GIC、5GPPP的核心项目,华为甚至分别是三家机构的主要发起者、创始方、董事会成员。而在中国大陆,除了早期参与8635G计划外,华为还是IMT-2020(5G)标准的核心贡献企业。

可以这么说,没有全球区域国家与地区的参与,没有具体行业的参与,仅仅靠ICT企业,是不可能建立起统一的5G标准的。

在我看来,华为与爱立信的合作,不仅是化解成长、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经之路,也是国际企业巨头之间的一种均势博弈,未来的产业竞争,动员的力量将是生态体系,它有此消彼长,但不会是真正的零和游戏。

放在华为身上,它设定的目标是,2018年,将部署5G试验网;2020年,正式部署商用网络。如果再考虑到任正非对华为集团最新的整体期望,尤其是1月13日会议中强调的战略机会点的把握,无论是运营商业务、企业级业务还是终端业务,都面临一个紧迫的关口。华为虽然有从容的资本,但时间不等人。放在华为终端业务上,尤其如此了,一个10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等于说未来5年,每年增幅要高达30%,没有一个开放的姿态、模式,几乎不太可能实现。

由此,我也判断,华为终端业务会有两条开放之路:纵向上,除了上面的集团资金换技术、换市场,换时间,为5G时代创造缓冲外,横向上,它还必须通过扩充多条产品线获得成长。

而2016年年初的牵手爱立信,对于华为来说,正是以一种隐忍的姿态换取未来5到10年的战机、战略转换的周期。5年后,相信会有更新的一幕,值得我们反思与重估它今日的举动。

nk细胞免疫治疗的效果

哪个医院有nk细胞疗法

肿瘤免疫治疗法成功率

卵巢早衰治疗医院